3月28日晚間,保利協鑫能源(HK:03800)發(fā)布2021年年度報告,公司實現營業(yè)收入196.98億元,同比增長34.3%;實現毛利潤73.48億元,同比增長95.8%;實現營業(yè)凈利潤47.01億元,上年同期虧損62.71億元;實現歸母凈利潤50.84億元,上年同期虧損56.68億元;實現基本每股收益20.68分,上年同期為-28.06分。
對于業(yè)績大幅增長、實現扭虧為盈的原因,公司認為主要在于光伏材料業(yè)務抓住了中國光伏行業(yè)的反彈機遇并取得可觀的收益增長。報告期內,公司共售出多晶硅40,342噸,同比增長9.7%;生產硅片38049MW,同比增長17.3%。多晶硅及硅片的不含稅銷售均價分別為147.3元/每公斤和0.6元/W,同比增長143%和64%。受益于量價齊升,公司光伏材料業(yè)務實現營業(yè)收入166.53億元,同比增長81%;實現分部利潤55.34億元,相比于去年同期的48.6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。
公司經營業(yè)績的提升,除了受益于光伏材料業(yè)務爆發(fā)式增長以外,控股子公司協鑫新能源資產負債率的顯著下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近些年來,公司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70%以上,其中有息負債規(guī)模更是逐年提升,由此導致財務費用率高企,2017年以來更是從10%左右提升至超過20%,盈利能力顯著承壓。2021年,協鑫新能源通過出售電站減少負債約112億元,保利協鑫能源的資產負債率也因此下降至49.6%,財務費用率下降至9.66%,公司的償債風險顯著下降,盈利能力顯著提升。
在經營業(yè)績、財務狀況顯著改善的同時,公司在經營層面也亮點頻出。首先,公司歷經十年磨礪推出的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技術已經愈發(fā)成熟,并正式進入量產階段。根據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,徐州基地顆粒硅的綜合電單耗已穩(wěn)定控制在14.8KWh/kg,綜合蒸汽單耗為15.3kg/kg,而根據CPIA數據顯示,多晶硅平均綜合電耗為63KWh/kg,顆粒硅的成本及碳排放優(yōu)勢顯著。目前,顆粒硅產品獲得客戶的廣泛認可,產能長單已余70萬噸。根據公司的規(guī)劃,未來將在江蘇徐州、四川樂山、內蒙古包頭三大基地形成50萬噸的顆粒硅產能,2022年末預計將形成36萬噸的產能規(guī)模。
其次,2021年5月,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中能拿到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頒發(fā)的顆粒硅《產品碳足跡證書》;同年10月底,又獲得了由法國環(huán)境與能源控制署頒發(fā)的《GCL顆粒硅產品碳足跡證書》,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顆粒硅方面獲取的首張由國外權威機構認證的“碳足跡身份證”。在全球綠色貿易的發(fā)展趨勢下,公司產品的碳足跡優(yōu)勢將逐步轉化為碳成本優(yōu)勢,以碳關稅、碳價等形式計入商品的滲透成本和生產成本。
第三,公司持續(xù)推進連續(xù)直拉單晶技術(CCZ),將徐州5GW直拉單晶示范項目打造為顆粒硅CCZ適配應用的試驗田。在光伏市場從P型向N型的技術迭代過程中,推動CCZ技術在拉晶端的廣泛應用,從而加速提升與其完美適配的流化床顆粒硅產品的市場滲透率。顆粒硅與CCZ的疊加效應將有效助推N型時代的快速發(fā)展,引領光伏行業(yè)邁進高效的低價時代。
第四,公司徐州基地的顆粒硅生產車間已經形成自動、智能、集約的中央控制系統,生產過程已建立于精準、智能的數字云端之上,生產效率大幅提升,生產安全風險顯著下降。根據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,2022年一季度,硅料單位人工產能較2021年上升38.2%,人均利潤上升100.6%,人均效能有效提升。
第五,受益于顆粒硅技術良好的市場發(fā)展前景,公司得到了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普遍認可。報告期內公司與協鑫新能源通過三次配股成功募集資金超過100億港幣。
此外,公司為了保障供應鏈安全,向產業(yè)鏈上游延伸,布局高純納米硅粉產能,作為顆粒硅原材料的戰(zhàn)略保障。協鑫新能源以降負債、保障現金流為基本經營策略,全力推進落實輕資產戰(zhàn)略轉型,未來將聚焦于電站代運維業(yè)務,并擬進軍氫能及相關產業(yè)。
放眼未來,董事長朱共山先生表示,保利協鑫能源作為一家深耕硅基材料多年的全球領先供應商,一直以來立足科技創(chuàng)新,在戰(zhàn)略上深度聚焦低碳低耗的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技術,以科技革新再次帶動光伏制造業(yè)的綠色降碳,并致力助力實現人類社會的負碳愿景。
評論